第(3/3)页 但由此也深知培养一个读书人的不容易,不光要举全家之力,还前途未卜。 亏得那个在边关当校尉的儿子,时不时送些银俩回来,才有能力培养王易安,不然哪有可能。 “是这样的,里正叔,我们想在我家对面的滩涂上搞一个养猪养鸡的地方,那快地是空的,我们想把那块地租下来。” “哟,这是好事,那是块没啥用处的荒地,难得有人要租,这也是给公中增加收入啊,你们打算租多少亩?那块地有20亩。” “如果可以,那我们就把20亩都租下来。” 王孝的志向很远大,他想多养一些猪牛鸡鸭,这种六畜兴旺的场面,在他年少的心里已经扎下了根,他感觉这样才算真正富裕了。 这是乡下少年的执念。 “20亩地?租金多少?得花不少租金,你觉得值吗?开始不要租那么多吧?先租个5亩、6亩的,应该也够了。” 王里正建议道。他觉得年轻人还不要一口吃成胖子,免得吃得太大口,别被噎死。 王孝倒是很淡定地道:“里正叔,一亩地你打算要租多少钱?” “唉,那就是个荒地,放在那里也没有用,地又薄,种不了庄稼,一亩地,一年就算100文钱吧,20亩地2000文钱,一年就是二两银子,你看怎么样? 会不会太多了? 要是太多,我还可以再减一点。” 一听王里正这么说,王孝觉得娘亲真是料事如神。 就像她讲的故事里的诸葛亮一样聪明,把王里正前后的反应都料到了。 王里正果然没有贪多乱开价,很行情。 还好,他听娘亲的话,没有一开口就和王里正杀价。 如果一开口就价,肯定会让王里正觉得他不厚道。 王里正道:“20亩地,一年20两银,你能接受?” “里正叔,这个价格我能接受。” “行,你打算租多久?”王里正已经劝过,就不再劝了。 这也是他人老成精之道。 因为王孝要坚持,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,再劝就讨人嫌了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