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但是自家村子太穷,没有家庭能请教书先生,所以就算他们想搭个顺风车都不可能。 如果要去外面读书,最近的邻村也得三、五里地,每天往返属实不易,家长也不可能天天接受,如此一来,很多人就放弃了让孩子上学的打算。 但是如果刘婉能在村里建学堂,还包三餐,那谁家的孩子不去上学呀?除了那些特别调皮、特别不想读书的。 王里正生怕刘婉反悔似的,迅速给刘婉批了村里最好的一块地,然后立即着手请了工匠,开始盖房子,建书院。 刘婉当然言出无悔,她除了盖上课的教室外,还让王里正在书院里盖了两栋独立的居家宅院。 因为她觉得,如果能把先生一家都请来住最好,一家人在一起,这样先生也会安心,不会老想着往外跑。 建书院的事情传开后,王家的口碑在村里再次达到了一个顶峰。 每天都有村民义务去书院工地现场帮工,大家劲头很足,都说王家出钱,他们出力。 而建书院的钱,刘婉掏的是自己的腰包,所以王家也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。 刘婉能感觉到建书院后发生的变化,那就是走在街上,和她主动打招呼的人更多了,村民的笑脸更加热烈了。 书院雏形初现后,刘婉便把这件事交给王敬和王孝打理,自己不再过问。 过年后半个月,谢兰花的肚子就发动了。 谢兰花不愧是猎户之女,从小经常吃山上的野味,体质好,所以虽然是初产,但也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把孩子生出来了。 她生了个七斤重的大胖小子,母子平安。 刘婉给婴儿量了一下身高,刚生出来就有63公分了,可见在肚子里营养充足。 谢兰花十分欢喜,第一次当娘,她对孩子爱得很,生完孩子,待稳婆处理好,就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,看不够。 王敬高兴得象个孩子,尤其是有上回大嫂生产的经历,在自己媳妇生孩子时,他一直提心吊胆。 还好,母子平安。 王敬一颗心放了下来,喜孜孜地给儿子娶名叫王天赐。 这名字吧,土是土了点,但是王敬高兴就好,刘婉也没有发表意见。 第(2/3)页